《传播学教程》最容易漏掉的知识点!码住随时背

2023-07-11 14:55      网络   小编    浏览次数:(

QQ截图20230224144742.png

 

想必各位24考研er已经听闻《传播学教程》是新传专业课中最简单的一门了吧,是不是已经信心满满,势必高分拿下?且慢,在这门传说中最简单的课程中,可是隐藏了不少复习时容易漏掉的知识点,拿下它们才算轻松拿捏高分!

 

内容目录:

1、麦奎尔的三种效果理论

2、纽曼的4C模式

3、拷贝支配理论

4、文化指标

5、媒介接近权

6、传播的四种类型

 

1、麦奎尔的三种效果理论

英国传播学者麦奎尔将大众传播的效果和影响分为三种理论。

 

第一种是“常识理论”即公众通过日常接触和使用传播媒介的直接体验而形成的一些观点和看法,如对电视节目好坏的评价等。这种“理论”虽然是直观的和零碎的,但却以舆论的形式对传媒的活动产生重要的影响。

 

第二种是“现场理论”也就是在传媒内部工作的人所持的观点,包括他们对传播活动的目的与性质的理解、信息选择与加工的标准、采编业务技术规程、职业道德规范。这种理论直接支配着大众传媒的运营和日常的信息传播活动。

 

第三种是以传播学为代表的“社会科学理论”社会科学理论是从个人、社会与媒介三者的关系出发,通过对媒介活动及其客观结果的定量定性研究而获得的系统知识,它既避免了“常识理论”的直观性和零碎性,又与“现场理论”的业务主义和商业主义倾向保持了距离。

 

社会科学的效果理论影响的对象包括三部分:它影响公众,推动对传媒活动的社会舆论监督;它影响传媒工作者,促使他们增强社会责任感;它又影响传播的立法、司法与行政,为传播管理和有关法规政策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总之,社会科学的传播效果理论的基本观点是在确保大众传媒发挥强大力量、推动社会发展的同时,又要对它实行社会制衡,最大限度地防止其可能造成的负面效果。

 

2、纽曼的4C模式

媒介技术及其未来发展,美国“信息高速公路计划”的参与者,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鲁塞尔·纽曼在1991年预言了它的“4C”趋势

1)control——社会成员对传播过程的参与和控制程度越来越高

2)convergence——单一媒体越来越融合成多功能媒体

3)convenience——人们可以随时随地方便地接触和使用传播媒介

4)cost——媒介接触和使用的经济成本越来越低廉

 

20年的媒介技术发展历程正在证实纽曼的预言。的确,上述四个方面,既是媒介技术发展的社会需求,也是它不断创新的内在动力。

 

3、拷贝支配理论

清水几太郎认为,现代社会是一个“拷贝-支配”的社会,而导致这种状况出现的重要原因是环境的扩大和社会生活的间接化。由于大众传媒的大量生产和大量提供,现代人每日每时都处在“拷贝”的洪水的包围之中,要躲避它们的影响是不可能的。

 

“拷贝的支配”也会转化为“心理的暴力”,无处不在的“拷贝”的收集、制作为商业利益所支配。同时意识形态也通过“拷贝”的选择和加工活动来潜移默化地进行,在“拷贝”带有心理暴力性质的强大支配力面前,现代人“已经屈服于大众传媒机构的庞大规模和它们的垄断地位”。

 

4、文化指标

文化指标研究:文化指标研究是格伯纳在20世纪70年代对美国社会的文化与传媒状况做的研究。文化指标是和经济、社会指标相比较而言。格伯纳认为,除了衡量国家的经济和社会状况的各种指标(如GDP)以外,还需要一个量化指标来衡量国家的文化状况。由于电视是美国最普及的文化代理人和最显著的文化象征符号的传播者,所以将电视节目内容的衡量及其影响的评估作为文化指标的主要依据。它包括三个方面:制度分析、讯息系统分析、培养分析

 

5、媒介接近权

媒介接近权即一般社会成员利用传播媒介阐述主张、发表言论以及开展各种社会文化活动的权利,同时,这项权利也赋予了传媒应该向受众开放的义务和责任。

 

媒介接近权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反映了资本主义媒介制度下社会成员的表现自由或言论自由的权利与媒介的私人占有制之间的巨大矛盾。美国学者J·A·巴隆在《哈佛大学法学评论》上发表了《接近媒介——一项新的第一修正案权利》一文,首次提出了“媒介接近权”的概念。

 

巴隆认为,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规定的“出版自由”所保护的是作为一般社会成员的受众的权利,而不是传媒企业的私有财产权;在传播媒介越来越集中于少数人手中、广大受众越来越被排斥在大众传媒之外的今天,已经到了“必须把第一修正案的权利归还给它的真正拥有者——读者、视听众”的时候了。

 

媒介接近权概念提出后已有40多年历史,它虽然未能发展成法律上的明文规定,但至少在三个方面已经产生了普遍的影响。第一个方面是“反论权”,即社会成员或群体在受到传媒攻击或歪曲性报道之际,有权要求传媒刊登或播出反驳声明。第二个方面是“意见广告”,为了争取受众的好感和信任,目前很多印刷媒介已经能够在不同程度上以收费形式接受读者要求刊登的意见广告。第三个方面体现在部分国家要求有线电视必须开设允许受众自主参与的“开放频道”。

 

6、传播的四种类型

英国学者P·戈尔丁以时间和意图两个要素相组合传播效果进行了四大分类

 

1)短期的预期效果

包括“个人的反应”和“对媒介集中宣传报道活动的反应”两种。前者指特定信息在个人身上引起的认知、态度和行动的变化,后者指的是一家或多家媒介为达成特定目标而开展的说服性宣传运动,如政治动员、促销广告、社会募捐等,这类效果通常作为受众对媒介意图的集合反应来把握。

 

2)短期的非预期效果

这里也有“个人的自发反应”和“集合的自发反应”两类。前者指个人接触特定信息后所发生的、与传播者意图无直接关系的模仿或学习行为,这些行为可能是有利于社会的,如从中学习知识或领悟人生道理;可能是反社会的,如接触有害的传播内容所诱发的青少年犯罪等。后者主要指社会上许多人在同一信息的刺激和影响下发生的集合现象,如物价上涨信息引起的抢购风潮、重大事件报道引起的社会恐慌或骚动等。“集合的自发反应”中也有一些是健康有益的,但传播学者们更加关注由信息传播引起的突发性集合行为对正常的社会秩序造成的破坏性结果。

 

3)长期的预期效果

指的是就一主题或一项事业进行的长期信息传播所产生的与传播者意图相符的累积效果。例如,经常性的政策宣传、新事物的长期推广与普及、知识教育的目标实现程度等。

 

4)长期的非预期效果

这种类型指的是整个传播事业日常的、持久的传播活动所产生的综合效果或客观结果,如大众传播对个人社会化过程的影响、传播媒介在社会的政治、经济、意识形态和文化的发展变化中所扮演的角色和发挥的作用等。由于这种效果受到整个新闻事业性质的制约、不以个别媒介或传播者的意志为转移,所以通常把它归入非可预期效果的范畴。

 

以上就是学长为大家整理的《传播学教程》容易遗漏的知识点啦,欢迎大家在评论区进行补充,这门专业课确实不算难,但是要想拿高分也是需要下功夫的,一写看起来“边角”的知识点,也许就是你突破高分的壁垒!

 


当前位置: 海文考研 > 考研资讯 > 考研动态> 《传播学教程》最容易漏掉的知识点!码住随时背
扫二维码与项目经理沟通

我们在微信上24小时期待你的声音

解答本文疑问/技术咨询/运营咨询/技术建议/互联网交流

郑重申明:海文考研以外的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使用该内容作为工作成功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