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要!新传考研专题梳理——粉丝文化

2023-07-10 16:50      网络   小编    浏览次数:(

20(1).jpg

刚过去没多久的微博之夜活动,堪称粉丝过节。听说半个娱乐圈都来了,各路明星“争奇斗艳”,场外的粉丝高举灯牌,欢呼助威。

对于如此热闹的粉圈活动,作为新传学子我们今天一起回顾一下与之相关的理论知识——粉丝文化!理解粉圈活动背后的运行逻辑。

 

1.粉丝文化研究概念

粉丝一词来自英文Fans的音译,泛指某人物、作品、品牌等的喜爱者、追随者和狂热者。粉丝们因对喜爱事物的崇拜而集合在一起,形成一个新的文化社群,并拥有共同的信仰和价值观,具有强烈的自我认同及群体归属感。同时,粉丝具有强大的生产力、创造力及消费能力。粉丝文化是一种典型的亚文化。一方面,它是对形成于官方文化之外,并与官方文化相对立的大众文化的一种强化;另一方面,它又总是征用并重塑与其对立的官方文化中的某些价值和特征。

 

2.粉丝文化特征

第一,表达形式的创新性与多元性新媒体时代的饭圈,既是社交平台的积极开发者,也是大力推广和使用者。由他们构建的粉丝文化,在互联网技术的加持下,突破了传统的“图+文”的表达方式,转化为不同的场景化表达,他们利用不同的互联网特性,创造性研发出诸多符合粉丝群体特征的表达形式。比如短视频、漫画、表情包、交互类游戏、弹幕、H5等。

第二,表达内容的趣味性与颠覆性新媒体的可接触性,使粉丝文化拥有更多的表达话语权和传播渠道,表达的内容也日渐趋向于趣味性和颠覆性。其传播内容,也映射了新媒体虚拟空间中粉丝 “游戏人生”的一种心态,他们借助网络平台的可参与性,创造了轻松、自由的表达形式。

第三,传播路径的圈层化与社交化新媒体的一个重要特征在于它超越了空间的限制,把任意地点的个体联系起来,使得分离的世界在互联网上凝聚为一个虚拟的集合。从“最大中文社区”的历史神话,到豆瓣的兴趣小组,互联网把原本散落的粉丝连接在一起。

第四,呈现方式的交互性与实时性麦克卢汉的“媒介即信息”的媒介观,在新媒体环境中得到进一步的证实,不同媒介映射的讯息代表的不仅是时代的脉络和烙印,更是这一媒介构建的文化体现。新媒体的传播方式是双向、互动、可选择的,使得偶像的信息可以在全球实现实时传播,这一优势任何媒体都无法比拟的。

 

3.粉丝文化变迁社会意义

第一,个体层面:粉丝个体身份的认同与构建。在虚拟的赛博空间中,粉丝可以通过互联的交互性,与偶像进行线上互动和交流,这种虚拟的接触使他们对偶像产生迷恋。她们通过社群的横向连接,还可以找到具有相同感受的粉丝,于是认同感会得到强化,以此形成了群体认同。

 

第二,群体层面:新媒体时代青年亚文化的多元发展。粉丝文化与主流文化之间,既有冲突又有协调,有争锋也有合作;既有叛逆性也具有建构性,既有趣味性也有颠覆性,它折射了社会发展进程中纵横交错的问题与困境,逐渐被主流媒体接受和收编。

 

第三,社会经济层面:粉丝经济产业的成熟与渗透。打榜、数据,这些追星行为背后都是流量消费,微博需要明星带来的流量,而明星、偶像们发生的大规模、全民性事件一次次通过微博这个流量阵地上演,这也使得粉丝们纷纷为自己喜爱的明星摇旗呐喊。

 

4.粉丝社群的生成逻辑

1阶段:建构虚拟身份,形成弱连接关系现代社会中由社会分层导致的结构化关系,将人们的行为限制在社会理性而非个人理性的基础上。个人长期处于结构化日常生活中会产生反结构的叛逆欲望,借助微博平台的匿名性和开放性,可以与其他人分享文化符号资本,建立弱连接开放式的人际关系。虚拟世界中,人们能够脱身于现实因素,满足娱乐化、社会化、信息寻求和自我呈现的需求,这成为现代生活中普遍的现象。粉丝们虽互不相识,但也彼此“心心相惜”,这种情感会成为决定群体下一步活动的能动的矢量。

2阶段:仪式主体,强连接中的共睦态体验这一阶段是虚拟社群组建仪式中的主要阶段。虽微信社群不具备柯林斯定义“正式仪式”时提到的官方组织、普遍认可的典礼程序等开展要素,但与微博因自然形成的共同关注、模糊的群体边界和灵活易变的群体情感相比,我们必须承认微信社群更大地确认了严格的群体界限,能够使成员保持更长久固定的身份认同感,更容易互相提供和汲取所需的情感能量。当情感能量积累到一定程度,积极参与组织强连接社群中的深层次交往,此前的群体认同和符号资本构成强连接的道德基础和信息基础,情感能量达到高峰,实现了反结构的共睦态。

 

3阶段:情感能量分层与“再结构化”。在柯林斯看来,随着群体互动仪式的进行,情感能量会产生高低之分,低情感能量使参与者倍感消沉、乏味,不愿参与互动,拒绝认同群体成员身份,而高情感能量使参与者充满热情,活力迸发,更加积极主动地投身于互动之中。情感能量的不平等将导致仪式出现分层,权力分层是其主要表现形式。拥有权力的参与者往往成为互动的中心和关注的焦点,支配着互动过程的发展。权力结构的压迫感入侵虚拟社群,个体的互动参与从专注性互动、选择性互动,到点赞式互动、围观(潜水)式互动逐步消减。随着时间推移,结构化框架潜移默化影响互动仪式,情感能量逐渐沉降,最后回归到一个新的、不同于之前的结构化日常生活匮乏状态。

 

5.粉丝研究的五个方向

第一,媒介技术与粉丝群体媒介是粉丝聚集和交往的平台,媒介决定了粉丝所使用的文本,也决定了粉丝之间的关系及其信息传播形式。网络媒介的出现改变了粉丝的点状分散结构,使之成为一个有着清晰组织结构和信息传播方式的集合,进而演化出了一种更具有草根性和全球性的全新交往形式。依托不断更新的互联网技术,粉丝的媒介化生存,已成为“粉丝文化”的突出景观。粉丝作为“网络原住民”,不仅能够熟练运用多种富媒体元素(文本、音频、视频、表情)创造出数量庞大的粉丝文本以供传播和消费,还以其组织的高生产力、高凝聚力和高执行力成为众多网络社群中最引人注目的一个分支。

 

第二,粉丝社群的身份认同建构粉丝认同是粉丝文化的一个关键维度。认同是粉丝聚合的前提,是粉丝消费和文化参与的基石,是粉丝社群凝聚力的源泉。粉丝在网络空间中有意识地建构新身份,塑造一个全新的自我和相应的人际关系。借由“个体某些明确的、标识性的自我特征,以及对自我特性的确认”,形成身份认同。对于粉丝群体来说,对被粉对象的所有认知和群体中发生的一切粉丝行为都是集体的共同记忆,这些集体记忆通过传授、保存和维持形成群体的“文化血缘”和“共有价值”,能够强化共同的信念和价值观念,提升群体凝聚力,加强粉丝对被粉对象的忠诚度。身份认同是长期积累和建构的结果,这种认同需要通过不断的再生产和与外界冲击碰撞来确认和加强,一旦建立就很难瓦解。

 

第三,粉丝的文化生产者身份虚拟网络世界中产生了一种全新的生产组织方式,即开放式的生产组织方式,与其相对应的是共享式的分配原则。虚拟空间中的粉丝热衷于利用大众文化与媒介资源,从自身擅长的领域和视觉表达倾向出发,生产出自己的文化产品。包括图频、手绘、周边产品(如照片集、海报、玩偶等)。这种文化生产是依附于偶像而存在的,以幻想和想象为创作动机、以娱乐为目的、以强烈的情感性和通俗化形式美为最主要特征。其中蕴藏着粉丝的审美趣味、风格偏好、叙事能力、阐释策略、视觉想象力与跨媒介转译能力等创意能量。它们的传播与流通实质上是一种礼物交换活动或互赠游戏。生产者(分享者)通过积累文化资本在社群中获得相应的话语权和支配权。

 

第四,粉丝冲突和群体骂战社交媒体的开放性和匿名性使网民拥有更加自由的言论表达空间。然而在粉丝群体这里却并非如此。群体内部“沉默的螺旋”,各群体之间“敌我对立”和群体外“观点绑架”现象十分严重。在粉丝群体中,十分盛行“少数服从多数”,偶有粉丝提出不同意见便会遭到围攻,久而久之,提出异议的人越来越少。当不同粉丝群体相遇,内群体偏好和外群体偏见使他们难以客观公正地看待“我方”和“敌方”。当群体冲突发生时,粉丝难以保持正常的情绪调节能力,易在激动、愤怒、亢奋状态下跟随大多数人做出反常行为。当大众发表对于偶像的负面评价时,粉丝出于对自家偶像的维护,往往采用回怼、劝删、辱骂、群起而攻之的做法,绑架大众的舆论观点。不仅导致双方矛盾激化,也扰乱了网络空间秩序。

 

第五,粉丝经济和偶像营销粉丝消费者的消费行为具有三点特征:第一是地毯式信息搜集。持续搜索关注有关喜爱对象的所有新闻动态和娱乐信息,以确保自己不会错过每一次新产品的消费机会。第二是集邮式商品消费。重心不在于获取少量的优质品,而在于尽可能积累更多的物品。第三是粉丝“消费者共同体”的社群聚集。在消费社会语境下,粉丝被视作潜力巨大的目标市场,其消费能力不断被经纪公司和品牌商家发掘和刺激,进而形成一种新兴的“粉丝经济”。粉丝经济是一种偶像营销,最大特点在于善用粉丝爱屋及乌的心理,并以此作为纽带,跟粉丝建立友好的情感沟通,将粉丝对偶像的情感转移到产品与品牌之上。资本、明星和粉丝建构了环环相扣的生态圈,他们各取所需、各有所得。

 

 

6.粉丝三种生产力

约翰·费斯克在《“粉丝”的文化经济学》中将粉丝的生产力划分为三种类型:即符号生产力、宣言生产力和文本生产力。

 

“符号生产力”发生在工业生产的文化商品(故事、音乐、明星等)与粉丝日常生活的交汇之处。符号生产力是流行文化的整体特征,而不是“粉丝”文化的独有特征。它由社会认同与社会经验的意义,以及文化商品的符号学资源所构成。

“宣言式的生产力”是一种通过公开声明自己的粉丝身份而获得的生产力,它的一个重要实现手段便是粉丝交谈,费斯克将其描述为“一个地方社群内部关于粉都客体的某些意义的生产与传播”,例如女性肥皂剧粉丝对剧情的讨论等。

 

“文本生产力”textual productivity)是指“粉丝”自己生产和传播的文本,其价值与任何官方文化中一样高,“粉丝”文本不是为营利而制作的,所以它们不需要大规模上市。“粉丝”文化不同于官方文化,文本不会在共同体之外传播。它们是“窄播”,而不是广播文本。

 

以上就是关于“粉丝文化”专题相关的内容。对于粉丝文化,目前处于活跃的动态发展状态中,不断有新现象出现,因此也常常作为新传热点出现,大家一定要好好记忆整理哦。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新传专题内容,评论区留言点赞见~

当前位置: 海文考研 > 考研资讯 > 考研动态> 重要!新传考研专题梳理——粉丝文化
扫二维码与项目经理沟通

我们在微信上24小时期待你的声音

解答本文疑问/技术咨询/运营咨询/技术建议/互联网交流

郑重申明:海文考研以外的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使用该内容作为工作成功展示!